Writer: Billy Lu
Editor: Rita Li
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是一个面临严重安全问题的贫困城市。许多商店,包括我们的餐厅,在厨房与用餐区域之间,以及收银台和其他地方都安装了防弹玻璃。
餐厅里许多厨师都是中国移民的,不会说英语。在这九名员工中,芳的英语可以算是说得最好。但即便如此,她也只能用日常英语进行交流,包括特定餐厅用语和菜单上的菜名。
有一天,一个身高六英尺的中年男人点了1.25美元的云吞汤带走。云吞汤容量为600毫升,里面有三个云吞、切碎的猪肉、葱和炸面条。他一再强调: “不要面条- no noodles。” 芳想当然的理解为不要炸面条,于是将这一请求用中文传达到了厨房。
五分钟后,云吞汤准备好了,芳递给了顾客。然而,当顾客拿出外卖袋里的订单检查时,他却强调汤里有面条。“你看,”芳凑近一些,礼貌性地试图得解释,“这里没有炸面条。”
但是,顾客坚持到:“不是不要放炸面条,是不要放面条、” 他的语气更加强硬,眼神倒映在芳的眼睛里。尽管芳竭力解释,他的情绪却越来越激动,大声地重复:“我。说。不。要。放。面。条。”
也许是这位客人的大声呐喊,其他顾客开始感到尴尬,一阵细细簌簌的讨论过后又纷纷低下头继续用餐,餐厅的气氛像死一样安静。不久,厨师们围了上来,想看看发生了什么,纷纷用中文询问情况。各各师傅也端倪着汤中,也许有不小心掉进汤里的面条。但只见着渐的,厨师们也一个个陷入了困惑。
芳感到惊慌失措,匆忙拿起最近的外卖筷子。在连忙中,芳只好急中生智的试图挑出猪肉丝来以满足顾客的要求。然而,顾客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,情绪愈发激动,语气充满了威胁,暴力与愤怒。
而又随着厨师们不断的建议,芳也尝试了其他多种方法,如取出云吞、葱,甚至倒掉汤,但都没有达到客人的需求。无论如何,顾客始终强调 “不要面条”,声音一次比一次更紧迫。三位厨师和一个收银员,加起来一共四个脑子,却只能手足无措的傻愣着--无法解决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。
面对局势的尴尬,一名厨师提议放弃这位顾客的生意,其他两人也表示赞同。然而,芳没有勇气传达这个决定。面对这么凶狠的客人,芳也有些害怕,但她并没有直接妥协——因为老板那天不在店里,芳不好做主意直接放弃一个客人的生意。看起来只是一碗汤,但实际上,如果真正的得罪一个客人,损失的不仅仅是这三块钱。最终,云吞汤被送出时,只剩下一个盛满食材的容器,却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。
“这里是美国,” 顾客恶狠狠地骂道,“不会说英语就滚回家去。”这句话让芳和其他员工陷入沉默。尽管那些厨房师傅不理解顾客的意思,但能感受到芳眼中流露出的恐惧和这位客人威胁的语气。
这种侮辱触及了芳的尊严,刺痛了她内心的最深处。从那之后,不管芳多晚下班,即使深夜12点甚至1点以后,她总是坚持学习一个小时的英语。在那还没电脑的时期,芳就天天在宿舍抱着一本英语书、一本字典和一支铅笔。而这次的事件铭刻在芳的内心,时刻提醒她要继续学习。即使她放弃了高考,但她的上进和热爱学习的心并没有改变。她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。即使换了个国家,这份热情和吃苦耐力也并没有改变变。
这种坚持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类似的尴尬场面,更是为了回应那个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瞬间。每一页的翻动,每一个单词的记忆,都在证明着芳的决心,不再被语言的障碍束缚。而那位声称 “不会说英语就滚回家去” 的顾客,如今可能并不知道,他的一句话,正是芳走向坚强的起点。
Comments